贵州大学学校简介
贵州大学坐落于在风景秀丽、气候宜人的“森林之城”-贵阳,创建于1902年。历经贵州大学堂、省立贵州大学、国立贵州农工学院、国立贵州大学时期。新中国成立后,于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。1951年11月,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。1997年8月,原贵州大学、贵州农民院等四院校进行第一次合并;2004年8月,原贵州大学、贵州工业大学进行第二次合并,同年12月新贵州大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;2005年9月,贵州大学成为国家“211工程“重点建设大学。 贵州大学现有24个学院,3个公共教学部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,其中普通本科生40546人,研究生4360人。建校以来,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。 贵州大学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,24个省级重点学科,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,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1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112个本科专业,学科专业涵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管理学、教育学、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,有专任教师2372人,教授299人、副教授714人。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兼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。 校园占地面积4237.3亩,校舍建筑面积99.88万平方米。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总量381.31万册,电子图书160.34万册,室内外体育场馆面积21.02万平方米 贵州大学现有91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,21个人文科学研究机构。其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中心),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(中心),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。 贵州大学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,对外交流活跃。先后担任了“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”副主席、主席单位。近年来,先后与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瑞典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菲律宾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。贵州大学是十个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”(全国共10个)、“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”。 历百年之沧桑,才俊辈出;经世纪之洗礼,灵杰层现。走向未来,贵州大学将认真履行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、知识贡献的三大责任,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、改革开放的新亮点、社会和谐的支撑点、科技教育进步的重要落脚点,谱写新的教育诗篇。
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,境内地势西高东低,自中部向北、东、南三面倾斜,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。贵州高原山地居多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说。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、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,其中92.5%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。境内山脉众多,重峦叠峰,绵延纵横,山高谷深。北部有大娄山,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,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;中南部苗岭横亘,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;东北境有武陵山,由湘蜿蜓入黔,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;西部高耸乌蒙山,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.6米,为贵州境内最高点。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,海拔高程147.8米,为境内最低点。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。喀斯特(出露)面积109084平方公里,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.9%,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,形态类型齐全,地域分异明显,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。 气候温暖湿润,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。气温变化小,冬暖夏凉,气候宜人,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℃左右;从全省看,通常最冷月(1月)平均气温多在3℃-6℃,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,最热月(7月)平均气温一般是22℃-25℃,为典型夏凉地区。降水较多,雨季明显,阴天多,日照少,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,常年相对湿度在70%以上。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,贵州气候呈多样性,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。